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 2023)已在狮城新加坡拉开帷幕。大会当日,ESMO对亚洲地区肿瘤领域的学会团体进行嘉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荣获ESMO主席Andrés Cervantes教授颁发的感谢状。会后,《肿瘤瞭望》特邀CSCO监事会监事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回顾CSCO发展历程及与ESMO的历史渊源,并分享未来的合作及研究方向。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 2023)已在狮城新加坡拉开帷幕。大会当日,ESMO对亚洲地区肿瘤领域的学会团体进行嘉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荣获ESMO主席Andrés Cervantes教授颁发的感谢状。会后,《肿瘤瞭望》特邀CSCO监事会监事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回顾CSCO发展历程及与ESMO的历史渊源,并分享未来的合作及研究方向。
01
《肿瘤瞭望》:开幕式当天的颁奖仪式非常热烈,能否请您介绍下ESMO和CSCO的历史渊源?
马军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成立于1997年,当时孙燕院士、吴孟超院士、管忠震教授、廖美琳教授,以及储大同教授、我、秦叔逵教授、吴一龙教授等归国中青年在北京组织创建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主要进行国际临床协作、肿瘤创新药等工作。
在2004年,孙燕院士、吴孟超院士、储大同教授、我、吴一龙教授、秦叔逵教授以及莫树锦(Tony Mok)教授等代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正式确立了互认互惠会员待遇的姊妹学会。当时欧洲学会约16000会员,我国才8000多位会员;我们也在2003年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正式确立了互认互惠会员待遇的姊妹学会。当时全世界的前3学会分别为ASCO、ESMO、日本肿瘤内科学会(JSMO),我国排在第4位。
但我国的临床肿瘤学会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有48000多位会员,已经超越ESMO而仅次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56000多位会员)。2004年我曾前往奥地利和德国汉堡,与当时的ESMO主席进行了姊妹学会交换,我们互认、互帮、互学、互助,同时将国际先进肿瘤技术和新药引入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first-in-class”创新药,全部为“me too”类药物。所以在2003年和2004年与ASCO和ESMO进行联合,我们逐渐迈入全球创新药队列。2004年,我国首创的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轰动全球。目前,我国学者担任或兼任罗氏、诺华、辉瑞、默沙东、GSK等全球跨国药企的leading PI比例约17.3%;现在的ASCO、ESMO以及国际淋巴瘤联盟大会等全球性会议均有中国声音。所以没有创新肿瘤药物出现,就没有肿瘤治疗的现在和未来。
同时,学术交流和学会配合非常重要。这次我在马德里及维也纳参加了ESMO相关会议,感受颇深。日本肿瘤学会主席、澳大利亚肿瘤学会主席、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肿瘤学会主席、我国大陆学会学者和欧联体国家肿瘤学者均表示,大家的共同目的就是攻克肿瘤,所以需要联合全球的新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案以及MDT团队,正如ESMO主席所言“只有全球的肿瘤学者联合在一起,肿瘤领域才有未来”。这也意味着,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肿瘤的创新药物和新方法的出现,就没有肿瘤治愈的可能。
现在很多早期肿瘤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治愈,如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高达90%,这也得益于美国和欧洲法国血液中心的治疗经验;早期乳腺癌及其他早期肿瘤治愈也能达90%以上。所以肿瘤已不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大部分早期和中期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而对于晚期患者,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以及众多小分子、大分子的联合治疗下,生存期越来越长,甚至部分患者达到治愈。
如果没有联合国际学术团体,互帮互学互助,中国的临床肿瘤发展就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也不能与国际各肿瘤领域接轨。所以我一直强调医学需要医药一家、医患一家、医政一家。全球各个学会的目的就是生命至上,一切为了患者。今年ESMO和ASCO的大会主旨就是一切为了患者,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疗效,这也是我们中国肿瘤人的目标。
在今年的大会中,我国CSCO荣获ESMO最高嘉奖。作为最佳合作伙伴,我们一直与国际学会合作,所以我也与ESMO主席、EHA主席、ASCO主席、新加坡肿瘤学会主席等探讨合作内容。这次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会面,他提到“创新就是未来,我们政府是为民众服务,你们医生是为病人服务,我们目标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赞同。ESMO亚洲年会意义非凡,非常感谢ESMO给予我们的嘉奖和鼓励,感谢ESMO同行和战友。非常高兴看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组织了全国东南西北中各区域的专家参会,这次大会总结了欧美国家的先进肿瘤治疗经验,我们中国学者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只有创新才有未来,只有全球的肿瘤医生、研究人员、生物制药人员以及政府联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攻克肿瘤的目标,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我作为CSCO创始人之一,在本次会议中感受到CSCO的年轻一代、中青年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中国老中青肿瘤学者结合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能够与跨国药企及国内民族企业一起创造出更多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案和药物,为中国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明天。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结合国际交流,联合国际合作,才有望使我国恶性肿瘤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达到目标。我想我们一定能达到目标,因为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为了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并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我们将继续共同努力奋斗。
02
《肿瘤瞭望》:您也提到了全球通力合作,全球医药一家、医患一家。那未来CSCO和ESMO学会还将开展或持续开展哪些合作,未来研究的方向将聚焦哪些领域呢?
马军教授:其实疫情前我们的交流非常广泛,每年约十几次的交流。我国任何的二级学会大会都有ESMO现任主席、前任主席或候任主席来中国进行报告,而且我们还会邀请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欧共体国家的肿瘤学者进行讲座;同时也会进行互相交流,在疫情前我们CSCO的20多个代表团,包括乳腺、血液、淋巴瘤、肺癌等专科代表团在欧洲进行交流。所以我们交流非常密切,虽然疫情期间需要隔离病毒,但是没有隔离爱,没有隔离学术,我们仍然在线上与欧洲同道进行沟通。
今年恢复了线下活动,刚刚在马德里召开的ESMO大会,中国原定计划1000人前去交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仅有300多人前往,但仍进行了100多篇的口头报告、墙报交流。正如ESMO主席所言,没有合作,没有互帮互助,就没有肿瘤的明天,就没有全球肿瘤患者长期生存和治愈率的提高。所以需要全球肿瘤学者共协作、共合作、共创新,为肿瘤患者贡献医生的一份力量,贡献我们对于全球肿瘤患者的关心和关爱。
我当了52年的医生,以前,我们无医可寻,无药可治;现在,小分子、大分子、双/单抗、细胞药物治疗、CAR-T等等药物触手可及,中国的高水平肿瘤治疗方案已与国际接轨,走在世界肿瘤治疗的前沿。我想,中国的肿瘤领域发展一定要与国际协作,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新,共同攻克肿瘤这一难题。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