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Ⅰ类新药”--舒沃替尼研究成果,被肿瘤领域SCI影响因子全球前十大国际顶尖期刊Cancer Discovery(IF 39.397)收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引言: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Ⅰ类新药”--舒沃替尼研究成果,被肿瘤领域SCI影响因子全球前十大国际顶尖期刊Cancer Discovery(IF 39.397)收录!
此次发表的数据包括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WU-KONG1 part A研究和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WU-KONG2研究两部分。借此机会,本报特邀该文章主要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方健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徐燕教授,就舒沃替尼临床研究设计、研究体会发表真知灼见,展望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精准治疗新格局。诚邀各位读者共享。
1 深析循证,详解舒沃替尼研究设计亮点
方健教授:WU-KONG1 part A研究和WU-KONG2研究在剂量递增组和剂量扩展组的设计基本一致,我们中心主要参加了WU-KONG2研究的相关工作。本次发表的文章不仅包含亮眼的I期研究结果,还报道了详尽的基础研究数据,如舒沃替尼的分子结构设计、肿瘤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等,从药理机制到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分析。
追本溯源·药代动力学特征提示潜在更佳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
舒沃替尼以5-氨基嘧啶为母环,在C-4 位使用更灵活的苯胺基结构,从而产生对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高亲和力与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舒沃替尼的人体半衰期长达50个小时,并且PK曲线平缓,因此连续用药达到稳态时,药物峰值浓度和谷底浓度差距小。这种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利于舒沃替尼在体内对靶点持续抑制,还能够降低由于药物峰值浓度过高带来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同类产品,舒沃替尼具有潜在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胸有成竹·转化科研实力助力快速确定舒沃替尼最佳剂量
通过前期充足的临床前研究及模型预测,舒沃替尼I期研究在设计阶段,对起始剂量和耐受剂量做出了准确预测,仅通过5个研究队列即验证了最佳剂量,减少了暴露于无效剂量组的患者数量,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也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I期研究结果提示在较低剂量下舒沃替尼即可起效,当治疗剂量≥100mg QD时,不同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亚型的患者均可观察到疗效。此外,对伴有基线脑转移患者,舒沃替尼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当剂量达到300mg QD,能对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绝大部分亚型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ORR达48.4%。因此,最终确定“300mg QD”作为舒沃替尼中国注册临床研究推荐剂量。
全面开花·在多种突变类型患者中观察到舒沃替尼的抗肿瘤活性
虽然此次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的文章只公布了针对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但从整体研究数据来看,舒沃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T790M突变、罕见突变,及HER2突变等多种突变类型患者中都初步观察到抗肿瘤活性。我们也期待这些数据今后陆续发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