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质量先行。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2022年广州乳腺癌论坛暨第八届乳腺癌内科治疗学习班、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22年8月26-27日在穗举行。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分享了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意义,乳腺癌ADC药物进展、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青年医生的成长等话题。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守护健康,质量先行。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2022年广州乳腺癌论坛暨第八届乳腺癌内科治疗学习班、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22年8月26-27日在穗举行。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分享了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意义,乳腺癌ADC药物进展、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青年医生的成长等话题。
01
《肿瘤瞭望》:这次会议上,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请介绍一下成立该委员会的背景、职责和意义。
王树森教授:我们在昨天成立了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我想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是基于如下的背景:第一,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数达226万,我国的新发乳腺癌病例数也达到了42万,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第二,在乳腺癌疾病负担日趋严重的同时,乳腺癌诊疗技术、创新药物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的乳腺癌诊治水平,是改善我国整体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举措。然而,即便在广东省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农村和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成立了广东省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旨在提高广东省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水平,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的标准化、同质化发展。
该委员会的首要职责是要制定适合本地区乳腺癌诊疗的各种质控标准。因为乳腺癌的诊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比如在乳腺癌筛查方面,哪些人群适合做钼靶筛查、哪些适合做B超筛查?在诊断方面,选择什么样的检查进行TNM分期、术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在治疗方面,哪些患者适合新辅助治疗、哪些患者需要术后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涵盖乳腺癌的全程管理过程。
毫无疑问,该委员会的成立不仅能够让我们的乳腺癌诊疗质控有据可依,也将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乳腺癌诊疗水平。我们希望通过打造高水平的乳腺癌诊疗专家队伍,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质控制度,最终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有人才、有制度、有体系的乳腺癌诊疗质控体系,这必将会促进广东省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
02
《肿瘤瞭望》:这次会议还带来了“Insights 2022ASCO 乳腺癌诊疗研究前沿洞察”的专场报告。请您谈谈ADC药物对乳腺癌的诊疗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树森教授:抗体偶联药物(ADC)的问世可谓乳腺癌药物发展史上里程碑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蒽环类出现,到九十年代的紫杉类药物开始广泛应用,再到二十世纪末曲妥珠单抗开启靶向治疗新纪元,这些治疗药物曾经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传统的化疗药物选择性差,往往带来一定的毒副反应,而且治疗窗很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大耐受剂量之间差距很小。ADC药物通过单克隆抗体、载荷药物和连接子结合而成,能够精准地递送至肿瘤靶向部位,相较于传统化疗而言治疗窗更宽,这是ADC药物机制上的优势之一。
近十年来,ADC药物取得了很多进展,从早年的初代ADC药物T-DM1,到近两年来的新一代ADC药物DS-8201和戈沙妥珠单抗等,这些药物进一步将ADC药物拓展至HR阳性/HER2阴性和TNBC领域,正在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例如,今年ASCO大会报道的DESTINY-Breast04研究,DS-8201用于HER2低表达(IHC1+或IHC2+/ISH-)的晚期乳腺癌患者,BICR评估的HR阳性患者的中位PFS和整体人群的中位PFS,DS-8201组是对照组的近2倍,分别是10.1个月 vs. 5.4个月(HR 0.51,95%CI:0.40~0.64,P<0.001)和9.9个月 vs. 5.1个月(HR 0.50,95%CI:0.40~0.63,P<0.001)。HR阳性患者的中位OS和整体人群的中位OS,DS-8201组比对照组延长6个多月,分别为23.9个月 vs. 17.5个月(HR 0.64,95%CI:0.48~0.86,P=0.003)和23.4个月 vs. 16.8个月(HR 0.64,95%CI:0.49~0.84,P=0.001)。
ADC药物的出现确实对乳腺癌整体治疗格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是在HER2阳性晚期治疗领域,DS-8201显著改善了晚期乳腺癌二线及其后线的治疗效果;另外在辅助治疗领域,T-DM1作为非pCR患者术后强化辅助治疗方案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再者,在HER2低表达以及我们传统的HR阳性/HER2阴性和TNBC领域,DS-8201或戈沙妥珠单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打破原有的治疗格局。
03
《肿瘤瞭望》:本次的乳腺癌治疗学习中,大家也是非常注重临床的实践分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带来了非常精彩的MDT病例讨论。请您结合MDT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如何打造高效的MDT团队。
王树森教授:乳腺癌的全程管理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决策。例如,其诊断涉及到影像科、病理科等;其治疗涉及到内科、外科、放疗科等不同科室。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是目前受到普遍认可的诊疗模式,有资料显示乳腺癌患者接受MDT诊疗的预后要比非MDT更好。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成立了乳腺癌MDT诊疗团队。当然这个MDT团队的建立需要各个专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医院的外科、内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都有相应的乳腺癌专科或亚组专家。建立这种多学科的人才梯队,是建立临床常规、标准化MDT模式的基础。
当然有了人才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好的制度。对于乳腺癌MDT的诊疗,我们有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我们对于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定时定点的MDT诊疗,MDT中每一个操作我们也有相应的流程。首先由专家首诊,如果需要进行MDT就进行预约。根据预约和时间安排,选定时间地点进行相应的讨论。对每一个需要讨论的患者,我们都会从影像、病理、分子等不同层次来对其进行分期,然后外科、内科、放疗科整体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总的来说,MDT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个理念,也已经在实践中建立了规范的操作流程。
04
《肿瘤瞭望》:青年医生也承载着乳腺癌治疗的未来。本次会议内容也很丰富,形式非常精彩,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或寄语?
王树森教授:青年医生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每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也都是从青年医生逐步成长而来的。青年医生可能会面对很多的压力,希望他们能够化压力为动力,我们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学习、展示机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内在、外在动力。首先,青年医生要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掌握好临床基本技能,通过诊疗指南和共识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这是他们能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基本技能。其次,要综合强调全方位的培养,特别是大学附属医院或者是大型省级医院,青年医生不仅面对临床的培养需求,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这次会议设置了很多环节,比如如何提高青年医生的科研水平,如何处理好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关系等,希望通过这些专题探讨,能够为青年医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经验,使其尽快成长为乳腺癌防治事业的中坚力量。
05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也显示了对促进本地区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探索精神,您对未来广东乃至全国乳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有何憧憬和展望?
王树森教授:正如我刚才所说,乳腺癌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而且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仍呈增高趋势,但整体治愈率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存在地区和城乡差异。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乳腺癌筛查提高早诊早治水平,改善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此外是要缩小前面说到的诊疗差异,提高我们的规范化诊治水平,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的科研探讨和临床研究。我想这无论是在广东省还是未来在全国,都是我们努力去做的,也是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的,我们首先要消除乳腺癌诊疗的不均衡、欠规范,尽可能在诊治的各个环节有严格、科学的质量控制,这样才会提高整体的乳腺癌治愈水平。
王树森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