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医疗大数据是近几年非常热议的话题。在临床实际中如何看待和使用医疗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的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可以反映疾病的分布情况;二是评价疾病的治疗情况;三是指导创新性的科研工作。
近期,《肿瘤瞭望》特别邀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主任王海波教授,就这一问题表发了自己的观点。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王海波教授
经过七年的努力,我中心建立的乳腺癌数据库已初见雏形。这些长期积累和保存下来的数据量已经相当丰富,可以很好的了解到本区域内乳腺癌患者的分布情况。当然,单中心的数据是不能称为大数据的,只有通过多中心的数据整合才能反映某疾病的流行病学整体面貌。但是这些长期、系统记录下来的单中心数据足以反映本区域内的疾病谱、诊疗水平等。
利用现有的数据,可以矫正临床诊疗中的一些偏差,完成本区域诊疗技术的规范化,把握本区域临床诊疗的质量控制。比如,临床医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诊疗方法。什么样的诊疗方法最适合本区域患者?只有拿出数据才能得到答案,才能进一步形成更加规范化的指导意见。
科学研究应该渗透在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当中,而绝非仅仅“做实验”才叫“搞科研”。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随时都有问题需要解决,一些来自于临床实践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数据管理和处理,也能成为优秀的科研探索。临床医生需要应用好“大数据”,首先数据管理很重要。科学的数据管理需要依托一个协作平台,才能使得多中心的临床数据得到整合与共享。再者是数据的纳入条件和处理技术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总之,大数据的临床科研工作需要联合众多临床中心、数据公司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系统分布、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数据库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协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共享科研数据、科研成果和科研创意。很多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专家在学术讲座中总会遗憾地讲到:这些数据来自于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其实我们更希望看到本土的数据,才能更好地来讨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诊疗方法。以江泽飞教授领衔的CSCO-BC多中心数据库的构建,将为乳腺癌中国本土化大数据库的建立带来美好的前景!
专家简介
王海波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学促进会乳腺整形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乳腺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乳腺、甲状腺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外科专业分会乳腺学组副组长
青岛市医学会乳腺专业分会主任委员